• 服务热线
  • 15225703772


NEWS

新闻资讯

河南太康:脱贫攻坚,奔跑在路上

发布时间:2016-10-26 浏览次数:次 字号:  【关闭】

 金秋时节,“银城”太康一派丰收盛景,黄澄澄的玉米、金灿灿的大豆、红艳艳的小辣椒、洁白柔软的棉花,将秋天装扮得绚丽缤纷。

    在太康县毛庄镇白云蔬菜种植基地,一座座温室大棚经过一夏的高温闷棚、生态杀菌,正脱胎换骨,攒足劲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我们见到了正在大棚里忙着育苗的魏丹丹。

    魏丹丹告诉我们,她去年种了一个蔬菜大棚,一年收入六七万元,除去成本有五万元左右的收入。第一年从蔬菜大棚、种苗到技术,包括底肥,都是合作社免费提供的,根据需要,县乡还提供贴息贷款支持发展。今年她承包了两个大棚,一棚种黄瓜,一棚种西红柿。

    “是产业扶贫让俺脱了贫,过上了舒心日子。”魏丹丹是太康县毛庄镇小新村人,她的公公因病去世,给公公治病欠了不少债,家里还有上学的孩子,成为村里的贫困户。在县里产业扶贫的帮助下,去年她来到白云蔬菜种植基地种大棚,一年就脱了贫。脱贫后,她拿出3500元资助其他的贫困户到基地种大棚。

    太康县总人口15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9.4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2011年被确定为“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重点县”。如今在该县,有不少像魏丹丹这样的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开始脱贫奔小康,已累计实现1.9万户、6.5万人稳定脱贫。

    (一)

    产业精准,提升“造血”功能。

    太康县坚持产业扶持到村入户。通过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村、种养户,带动贫困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方式,确保每个贫困村有一个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带动;推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经营模式,扶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与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能人大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实现转移就业脱贫致富。

    白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太康县产业扶贫的一个成功代表,是该县精准扶贫示范基地,他们采用“周转运作,滚动发展”的产业扶贫方式,带动贫困村整体脱贫。

    合作社为贫困户免费提供蔬菜大棚、技术培训和种苗农资等,并负责蔬菜的回收、销售。被帮扶的贫困户挣到了钱、学到了技术后,拿出一部分钱,再帮扶其他贫困户实现脱贫。

    而脱贫的贫困户则不再享受这种帮扶措施,机会留给其他贫困户。已经脱贫的贫困户可以选择来基地种植其他的大棚,因为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再投入生产。

    据了解,白云蔬菜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168户,基地有温室100多座,钢架工棚500多亩,种植面积1080亩,所有无公害农产品经过分级分拣后全部直进超市。

    合作社理事长李顺昌告诉我们,这些大棚带动周边村镇的贫困户来打工,每年用工量10万人次以上,用人最多时一天就要四五百人。基地建立以来,直接脱贫150多户,辐射带动了周边乡村500多户脱贫。

    去年,白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精准扶贫的贫困村是毛庄镇小新村,直接帮扶30户,间接带动50户。今年精准扶贫的是老冢镇前岗等8个行政村的180户贫困户,辐射带动300户贫困户,户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除了政府帮扶,白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出资7万余元,免费提供10座大棚,扶持10户贫困户。

    “种植反季节蔬菜大棚,一年的投入不到2万元,纯收入却达到5万元。”李顺昌给我们算了一笔明白账,如果选择黄瓜、苦瓜间作套种的越冬一茬种植模式,11月份上旬黄瓜开始上市,可以持续卖到来年五六月份,黄瓜的纯收入在5万元左右,而苦瓜也能卖个1万多元。

    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效应也很喜人。太康县本惠养殖专业合作社自2014年以来,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先后实施扶贫项目5个,帮扶贫困户500余户。今年,合作社采取入股分红的形式,已经帮扶贫困户140户。

    在太康,不仅帮扶贫困户,还帮扶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社会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形成龙头带动、能人引路、项目辐射、产业发展的生动局面。

    目前,太康县建立23个种植、养殖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发展西瓜种植面积40万亩,辣椒15万亩,日光温室2000多座,培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1个,龙头产业化企业31个,发展家庭农场7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10家,辐射带动农户12万多户。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平台,一部分贫困劳动力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

    同时,太康县加快推进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承载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实现就地脱贫。

太康引进了河南润泰纺织服饰有限公司、河南昊晟纺织有限公司等大批纺织服装加工生产企业落户产业集聚区。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太康县产业集聚区已吸纳4.2万劳动力就业脱贫。

    (二)

    帮扶精准,对口扶贫手牵手。太康县实施5431帮扶工程”,县处级干部每人帮扶5个贫困户,乡科级干部每人帮扶4个贫困户,一般干部和教师每人帮扶3个贫困户,每个企业帮扶10个贫困户,为贫困户出主意,想办法,给予资金、技术、信息支持,帮助其尽快脱贫致富。

    符草楼镇老屯村的郭忠华前些年跑运输赔了很多钱,身体也垮了,家里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日子一下子紧巴起来,是老屯村出了名的贫困户,也是因祸、因病致贫的典型,后来成了太康县委书记王国玺的对口帮扶对象。

    “王书记为我们联系学习了土元养殖技术,从前年开始,我家用200平方米的地方养起了土元,每年大概有四五万元纯收入。感谢政府帮助俺渡过了难关。”郭忠华动情地说。

    如今,在郭忠华的带动下,老屯村有10多户群众从事土元养殖,形成规模效应,安徽亳州药材市场直接到村里收购,成为村里一项致富产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扶业”的同时,太康县不忘“扶人”,注重对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他们坚持教育培训到村入户,以“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组织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和“劳动力再就业培训”项目,加强基础文化素质培养、生产技术和就业创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让贫困户掌握致富技能,尽快走上脱贫路,并为贫困户创业提供工商登记、土地使用、用电用水、贷款利息、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

    (三)

    定位精准,一村一策。

    “过去是泥巴路,轧水井,现在政府给咱们修了水泥路,栽了果树,建了新学校和文化广场,自来水也接到家里了,村里人均年收入七八千元,这日子比过去是顺畅多了。”谈起精准扶贫给村里带来的可喜变化,刘寨村村支书闫天晴乐不可支。

    老冢镇刘寨村是太康县第一批扶贫村,也是全县实施“精准定位,因地制宜,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一个典型。

    2012年发展食用菌和山羊养殖产业开始,加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短短几年刘寨村就旧貌换新颜,甩掉“贫困帽”开始奔小康。

    “在太康,扶贫工作是精准定位,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切合当地实际的产业,通过养鹅、养猪、养鸡等产业带动,让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太康县县长李锡勇说。

    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企”工作思路,该县办好农家课堂,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等,聘请农业局、科技局、农业技术学校专家,结合季节和各乡镇特色产业,开展特色玉米、辣椒等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土元、鸡、鸭、猪等养殖技术,以及手机、家电、建筑等实用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全县举办各类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学员1.5万人次。

    每年集中实施一批整村推进村,对照脱贫标准,对整村推进村的现状进行调查,两个县直单位帮扶一个整村推进村,通过重点扶持实现整村脱贫。采取资金整合、政府适当补助等办法,集中力量建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努力改善贫困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此基础上开展达标村和示范村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村庄净化、硬化、美化工作,每年建成一批达标村、示范村,力争2018年全县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达标村,40%以上建成示范村,进一步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太康,正信心百倍,向着2018年实现贫困县摘帽,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力挺进。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
索要报价
扫一扫

扫一扫
进入手机网站

服务热线
15225703772

返回顶部

豫公网安备 41162702000122号